李毓然 周姝 自贡观察 尹露佩 川观新闻记者 文铭权
“自由路的垃圾桶干净整洁,再也没爆桶现象了”“街面上扫地车增多了”“农村垃圾池也拆换成分类垃圾桶了”……
近年来,自流井区城乡环境卫生提升有目共睹。这主要源于该区2019年5月开始在全市率先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,着力在智慧管理、垃圾运处、长效机制等方面创新突破。
据了解,该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两年多以来,充分结合棚改旧改等工作,整合资源,同步改造、同质提升、同化管理环卫设施设备,累计投入资金超1亿元,建成垃圾压缩中转站1座,新改建阁楼式垃圾库32座,新增机械化清扫车辆42台、城乡垃圾密闭收运车辆58台,配备分类垃圾桶2000余个,新建标准化垃圾分类收集亭116个,有力提升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和专业设备保障水平,有效实现城乡环卫管理向规范化、标准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的转变。
据悉,该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考核连续十年获评全市一等次,荣边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、仲权镇荣膺“四川最美小镇”称号。
“环卫现场 科技联网”打造智慧管理新平台
在自流井区垃圾压缩站,智慧环卫平台的大屏幕上,可以清晰看到自流井区所有公厕垃圾库位置、环卫车辆运行的状态和位置。随机选择一辆垃圾运输车,车辆位置、驾驶人员信息、行进路线等都清楚的显示。
据悉,这是西南片区首家智慧环卫管理平台,在这里充分运用“互联网 ”、云计算和app等信息化科技,通过3d图形化引擎和智能终端等技术手段,对环卫保洁、垃圾收运、人工作业、设备运行等情况,实时监测、智能识别、自动报警和派发工作,城乡环卫管理实现“用现场说话——确保环卫作业实时到位,用数据分析——确保问题处置及时到位,用科技监管——确保管理考核科学到位”。
通过平台调度,环卫车辆运行效率平均提升2倍,农村垃圾全面清理由2天缩减至半天、清运效率提升3倍,应急处理由半小时以上缩减至5分钟内到达作业区域,调度时效提升5倍。
“前端分类 末端压缩”构建垃圾运处新体系
在位于舒坪街道的垃圾压缩中转站,有这样一幕:一辆辆小型垃圾清运车将垃圾清运到这里,倒入一台垃圾压缩机组。只见环卫工人站在箱体外侧,采用遥控操作依次按键,箱体的翻斗机构向上翻转,将垃圾倒至箱体内,由箱体内部压缩机构压缩,短短40分钟,10余吨垃圾被顺利“吞”下,体积被压缩为原来的2/3。
为全面升级“定时投放、巡回收集、日产日清”垃圾收运体系,积极推行垃圾分类试点,自流井区垃圾压缩中转站于2019年5月1日正式运行,是全市首个垃圾压缩中转站,成为该区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进程中的重要环节。
自流井区通过新增分类垃圾桶、升级改造阁楼式垃圾库、购置密闭收运车辆等措施,确保垃圾前端收集分类化、密闭化,中转运输压缩化、减量化,末端处理无害化、资源化,有效解决了收运过程脏臭、飘散、遗洒等问题,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、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%。
同时,该区还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,每年投入4000万余元,引入专业化公司,升级专业设备,全面推行“一冲二洗三洒四扫五降尘”标准化作业,并辅以人工保洁,实现环卫保洁机械化、立体化、无死角,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从不足50%提升至90%。
“多维监督 联级考核”形成常态长效新格局
自流井区充分发挥智慧管理平台作用,强化实时监督,将全区划分为五大作业区域、36个单元网格,绘制3d环卫地图,实行环卫责任“公示”制度,实现环卫作业“按图施工”、在线监管,并积极发动新媒体、村社区、居民代表和“两代表一委员”等各方力量参与日常监督,形成全时段、全过程、全覆盖的监管网络,确保环卫作业质量。
同时,该区细化制定《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市场化运作考核办法》,建立区级、镇街、村社三级联考机制,通过在线监查、现场检查、随机抽查以及定期通报、公开曝光等多种方式。
此外,细化制定《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标准》《垃圾收集转运标准》《中转站管理质量标准》等系列标准化工作规范,形成定时定点、定责定人、定质定量的环卫服务工作责任体系和标准体系,提高环卫服务质效。并将考核结果与资金划拨挂钩,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常态长效、高质高效。
近年来,自流井区通过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城乡环境质量不断改善,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,市民群众“推窗见绿、开门见花、移步入园”的美好愿望逐渐成为现实,蓝天白云辉映、釜溪碧水绕城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