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趣说盐都】富顺童寺唢呐:四月野麦秆吹奏出地道乡韵-凯发k8官方旗舰厅

2020-07-11 14:58:08来源:编辑:杨国庆

四川在线消息 游正富 记者 文铭权 秦勇

《太阳出来喜阳阳》、《水落音》、《江南调》……在6月13日举行的2020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自贡分会场上,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富顺童寺唢呐的演奏,赢得满堂喝彩。在此之前,“童寺唢呐”还获得自贡“我最喜欢的非遗项目”网上人气评选第一名。

 

/items/202007/20071115054698500016e67a.mp4
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

 

近年来,在自贡市大大小小的文艺调演或大型庆典上,总是少不了童寺的唢呐队伍。他们或由一百、或由五十名精壮汉子组成,一个个身着或金黄、或雪白、或翠绿的对襟民族服装,头包白毛巾,脚踏七彩鞋,肩扛唢呐,唢呐碗上挎一罗篼……上得台后,将罗篼一翻、一放,各或以罗篼为凭、为座、为轴;或坐、或上蹲、或单脚虚踩,或踱步,或围绕转圈....一曲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的变奏调还没吹完,直吹得听众回肠荡气,如痴如醉,四座皆惊。掌声雷动。

自贡市富顺县,自西汉产盐,富甲一方。经济富裕,带来了文化繁荣。早在明代,富顺便有了“银富顺” 和“才子之乡”美誉。2007年,富顺被联合国经社科文组织地名专家组命名为“千年古县”。

优越的人文环境,厚重的历史积淀,在距离县城27公里的童寺镇,孕育和催生了童寺唢呐,吹出了特点,形成了一方风格。2011-2013年度,富顺县荣获文化部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(唢呐)之乡”殊荣。

童寺因镇内童家寺得名,被周围的老寨、清明寨、栗寨三个寨堡拱卫着,故有“九里三大寨”之称。“童寺唢呐”的分布以童寺镇为中心,辐射代寺、中石、古佛、宝庆、东湖等乡镇,可追溯的历史有数百年。

数百年来,遍及富顺童寺及周边的戏曲班社、鼓乐班、民间社火都将唢呐作为伴奏和独奏的主要乐器。“唢呐一响,停工歇晌”,“宁听唢呐一响,不要黄金万两”,说的都是民间对童寺唢呐的热爱。无论是“吹喜”还是“吹丧”,只要唢呐一响,便会引得三村五邻群众前来观赏。

 

/items/202007/20071115061577200016e67b.mp4
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

 

“传统的唢呐舌簧,多为金属,以铜者居多,现代也有用塑料材质的。”据富顺县民俗文化专家赵正平介绍,童寺唢呐器械特殊,舌簧制作独特。其舌簧是精选富顺地区当年四月野麦秆中间的一小段来加工制作的,这在全国绝无仅有。

四川在线记者了解到,唢呐的高、中、低分类,是由唢呐的舌簧(响子)、芯子、杆子、碗(敞子)等各部分的尺寸比例大小决定的:其音质和音色,则与材质有着很大的关系。同样的一只唢呐,完全可以因为舌簧材质的不同,导致音质音色的明显差异。童寺唢呐专采春分后麦抽半穗时山野间的野麦子杆,选其不壮不瘦者晒干,妥善保存。待用时,取草秆中约3公分一段,用温水浸泡,让其韧性显现后再绑扎在管梢上作舌簧,这种具有柔韧性和舒适性的野麦秆舌簧,吹出的声音更加自然、柔和、清亮、优美、动听。

童寺唢呐不仅材质特殊,演奏组合形式也较为固定。通常演奏,是由唢呐配鼓、铑钹、铜锣、二星、二胡。如若规模大些,就再加上海笛(小青)、京胡等。这种的“管”、“弦”、“打击”的“三组合”,无论是在场面上还是在情绪上,无论是在节奏上还是在气氛上,均可以兼顾,尽可以根据场合需要的不同来酌情处理,纵情发挥。

在技法上,童寺唢呐也很讲究。在“口法”、“气息”、“手法”控制这三个要点上,特别注重强调“手法”对吹奏的控制;并强调注重“神”、“气”、“形”(身形)和唢呐的“四位一体”,“人器合一”。

在曲牌内容上,童寺唢呐较为古老而传统。多为《抱妆台》、《小开门》、《大开门》 、《吉三腔》、《暗五子》、《普子》、《南吉宫》 、《江音调》、《孟姜女》、《断针铃》、 《回平腔》 、《九连环》、 《水落音》、《离娘调》、《莫奈何》 等曲牌。演奏中,乐队常用这些曲牌为基础来组织整合,穿插变换。

 

/items/202007/20071115063835900016e67c.mp4
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

 

这些曲牌的内容与情感,基本涵盖了人的七情,所以特别适合婚、丧、嫁、娶、庆、贺、迎、送等日常农村生活,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,占据着广阔的农村文化市场。目前,以童寺唢呐的传承人“赖吹手”为代表的唢呐队伍,在富顺地区已发展到30余支,150余人,常年活跃在富顺城乡。

关于童寺唢呐的历史传承渊源,主要有三大特点。一是古富顺(包括童寺镇)都属于古巴国僚人之一支,土著的图腾祭祀音乐曾盛行于此。二是早在唐宋时期,寺庙已在富顺兴盛;而童寺也正是因寺庙而得地名,寺庙音乐对此的影响极大。三是因盐业商贾和多次“湖广填四川”的人员、人口大流动,受到了南(湖广江浙等)北(山陕两河等)唢呐不同风格的影响。

而童寺唢呐最直接的传承渊源,是在博采众家之长基础上继承了川戏的唢呐风格。清末民初,富顺一带川剧属于川剧声腔流派中的资阳河一派,涵盖着自贡、宜宾、泸州,童寺唢呐深受其影响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,童寺人“李五儿”(已故)因唢呐技艺进入自贡市川剧团,成为该团的首席唢呐师。正是“李五儿”童寺唢呐中的川戏味儿,受到了自贡川剧团的垂青;而“李五儿”对家乡童寺唢呐的影响,同样巨大和深远。

童寺唢呐目前的领军人物,是童寺镇老寨村人赖志能。今年70多岁的赖志能,师承父亲赖义登,吹唢呐已50余年。

 

/items/202007/20071115065839000016e67d.mp4
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

 

19世纪末期出生的赖义登,自幼喜欢音乐,常忘情地追着乡间草戏班走村串户听吹奏。戏班子里的一位老艺人看其聪慧执著,便收其为徒学唢呐。赖义登学习十分刻苦,20岁时已具十分功底,于是辞师自组班子开始唢呐吹奏生涯,直至85岁辞世。

据赖志能讲,父亲性格乐观开朗,辞世时,叫儿子拿来唢呐,用尽最后的力气吹奏一曲《抱妆台》(系迎送曲调)后,抱着唢呐面带微笑安然而去。

赖志能受父亲影响,酷爱唢呐吹奏艺术,并潜心钻研,有所创新。赖氏唢呐有其独特的祖传制作工艺,其舌簧(俗名响子),不是铜铁所制,其管也采用乌木制作,外形成锥形,管上钻七孔,音阶分明,欲吹出什么调,全靠手上把握的功夫。

赖志能创造性地在祖传单一唢呐吹奏基础上增配小鼓、二星(似小钹的乐器)、小铜锣、二胡等伴乐合奏。演奏队一般4人组成,一人吹奏,一人拉二胡,一人击小鼓并带打小锵锵,一人拍二星,以鼓手(俗称“桶子匠”)为队指挥掌握节奏;若场面大,要气氛浓烈,便增至6人,增一人拉京胡,一人吹小青。这种吹打并重,伴以适度形体表演的特点,为赖氏“童寺唢呐”所独有。

相传已4代的赖氏“童寺唢呐”十分注意新人的培养,赖志能现年近50的儿子赖忠诚,其演奏技巧与活动的构思策划能力,与父比有过之而无不及;其只有几岁的孙子赖欢也喜欢上了这一技艺。

新农村,新时代,新风尚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“童寺唢呐”也与时俱进,更配以电子琴、架子鼓等乐器,演奏效果更佳。新的面孔、新的唢呐、新的曲调、新的技法、新的组合,新的编排,新的机遇,新的场合,无不催生童寺唢呐不断向前发展。

    编辑推荐
    视觉焦点
    排行榜
网站地图